KPI简介
一、KPI发展历程
1、早期起源(20 世纪初 - 20 世纪中叶)
科学管理时代的奠基:可追溯至 20 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对工作进行分解并研究时间与动作,设定工人工作量标准,如工厂生产线上对操作步骤定最佳时间与动作,形成 KPI 早期雏形,当时主要关注生产数量、工作时间等基本生产指标衡量工人绩效并激励提高效率。 财务指标的初步应用:20 世纪中叶,杜邦公司的杜邦分析体系兴起,将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多个财务比率,企业借此从宏观评估整体绩效,为成本控制与资源分配提供依据,如依销售净利率等了解不同业务盈利能力以决定资源倾斜。
2、成长与拓展阶段(20 世纪中叶 - 20 世纪末)
多领域指标的兴起:中叶后,因管理复杂性增加,KPI 拓展到多领域。销售方面有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人力资源领域关注员工满意度、流失率等,这些指标助企业评估各领域管理有效性,如依市场占有率制定营销策略、借降低员工流失率节省成本。 目标管理与 KPI 的融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念影响深远,企业依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并结合 KPI 与员工工作任务及绩效评估,如制造企业依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目标,在生产与销售部门分别设定产品合格率、新客户开发数量等相关 KPI。
3、成熟与精细化阶段(21 世纪初 - 至今)
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精细化管理:21 世纪信息技术助力 KPI 应用,ERP、CRM 等系统可精确收集、分析与监控数据,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能深度剖析,如 ERP 助算成本控制等指标,CRM 记录客户信息算满意度等指标,数据挖掘发现销售行为模式。 平衡计分卡与 KPI 体系的完善: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从多维度衡量企业绩效,企业构建 KPI 体系时综合考虑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如内部流程设生产周期等,学习与成长设员工培训时间等,避免片面性,引导企业兼顾长短期发展。 行业定制化与动态调整:不同行业 KPI 具特色,金融行业重风险控制指标,互联网行业关注用户活跃度等。企业还依自身战略、市场和业务阶段动态调整 KPI 体系,如进新市场增相关指标,实施成本削减战略关注成本控制类指标,使其贴合实际需求提供决策支持。
二、KPI 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1、目标定义与 KPI 设定
明确项目目标:在项目启动时,首先要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这通常来自于客户需求、合同要求以及公司的战略规划。例如,对于一个建筑项目,目标可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和预算,建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物。 KPI 指标选取:基于项目目标,挑选出关键的绩效指标来衡量项目的成功与否。对于建筑项目,时间维度的 KPI 可以是项目工期,如计划竣工日期与实际竣工日期对比;成本维度的 KPI 可以是预算执行情况,像成本偏差率((实际成本 - 预算成本)/ 预算成本 ×100%);质量维度的 KPI 可能包括建筑材料的质量合格率、工程验收一次通过率等。这些 KPI 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方向和衡量标准。 目标分解与责任分配:将项目目标和 KPI 进一步分解到各个子项目、任务以及团队成员身上。例如,把建筑项目的工期 KPI 分解到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修工程等阶段,每个阶段再分配给具体的施工团队,并明确他们对该阶段工期 KPI 的责任。
2、进度监控与 KPI 跟踪
数据收集: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现场报告等多种方式收集 KPI 相关数据。在建筑项目中,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记录各施工任务的开始时间、完成进度等,现场施工人员定期汇报材料使用量、质量检测结果等数据,以此来跟踪进度、成本和质量等 KPI。 偏差分析:对比实际 KPI 数据与计划 KPI 目标,分析偏差情况。如果建筑项目的主体工程进度 KPI 落后于计划,就要分析是由于人力不足、材料供应延迟还是技术难题等原因导致的。通过及时发现偏差,项目团队能够采取纠正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实时沟通与调整:将 KPI 数据作为沟通的重要依据,在项目团队内部、与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及时沟通。如果发现成本 KPI 有超支的趋势,项目团队可以与客户沟通,讨论是否需要调整项目范围或者增加预算;同时在团队内部调整资源分配,如减少非关键任务的资源投入,增加关键路径上的人力和物力。
3、资源管理与 KPI 优化
资源分配依据:根据 KPI 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合理分配项目资源。对于对项目成功起关键作用的 KPI 相关任务,优先分配资源。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如果软件功能完整性和稳定性是重要的 KPI,那么就会将更多的开发人员和测试资源分配到核心功能模块的开发和测试上。 资源动态调整:随着项目进展和 KPI 数据的变化,动态调整资源。例如,当建筑项目的装修工程进度 KPI 提前完成,而室外配套工程进度滞后时,可以将装修工程部分的人力和设备转移到室外配套工程,以优化整体项目进度 KPI。
4、KPI 评估与总结
全面评估:项目结束后,对所有设定的 KPI 进行全面评估。计算实际的 KPI 达成率,分析每个 KPI 的完成情况。在新产品研发项目中,评估产品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研发成本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产品是否按时上市等 KPI。 经验教训总结:通过对 KPI 的评估,总结项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如果某个 KPI 未达到预期,深入分析原因。例如,若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以销售量、客户反馈等为衡量指标)这一 KPI 不理想,就要分析是产品定位问题、营销渠道问题还是竞争对手因素导致的,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参考。
5、绩效反馈与激励
团队与个人绩效反馈:根据 KPI 评估结果,向项目团队和成员提供绩效反馈。肯定他们在达到 KPI 方面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项目型公司中,这有助于团队和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促进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激励措施实施:将 KPI 评估结果与激励措施相结合,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如奖金、晋升、荣誉证书等。对于未达标的情况,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或者提供培训和改进机会,以激励他们在未来的项目中更好地完成 KPI。